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中国地质简史

发布时间:2018-03-21 10:51:56 浏览次数:


编者按:
2018年3月,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土资源部将不再保留,其职责纳入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从民国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再到国土资源部,最后并入自然资源部。我国的地质事业几经沉浮,从此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说到地质,很多人都认为,不就是研究地球吗?

什么是真实的地质?

她起源于何时,又将走向何方?

除了李四光、山楂树之恋,地质你还了解多少呢?


序 篇

地质是什么?


定义1:地质就是地球的性质和特征,具体来讲就是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发展演化历史等。

定义2:地质学就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发展演化的学科。它是古老的五大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之一。

定义3:地质人就是从事地质学及其衍生学科研究或相关工作的人群。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



第 1 篇

古人有地质吗?


答案是肯定的,人类做为地球上的一种高级生物,是地球生命演化的终极成就。人类演化本身就是地质学研究的范畴。同时,自人类出现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对地球的探索、发现以及资源利用。


1


旧石器时代,人类利用岩石开始


最初,古人利用岩石制造石器。如中国的蓝田人、北京人所用石器大都由硬度较大的石英质矿物和岩石制成。

旧石器晚期,出现于山顶洞文化时的钻孔石质饰物,表明人类对岩石、矿物的相对硬度有了一定认识。

20万年前,北京人就开始利用岩石制作工具



旧石器时代的工具




2


新石器时代,爱宝石,爱陶艺


新石器时期,人类已利用天然宝石类矿物,如玛瑙,叶蜡石等作饰品。陶器的烧制,如仰韶期的彩陶,龙山期的黑陶,说明几千年前人类对粘土的性质又有了一定认识。

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而且仰韶文化的发现与初步研究,是从中国地质调查所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开始的




3


商周,爱上青铜


商、周是中国青铜器鼎盛时期,那时所用的铜矿石主要是自然铜和孔雀石,青铜器的冶炼也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出现大量精美的青铜器。

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造型诡奇




4


金沙,沙金


不知从何开始,古蜀人开始爱上黄金。成都平原上游的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都是含金水系,且都有砂金的富集,这为古蜀人获取金矿提供了便利。将开采而来的黄金制作成各种神秘的祭祀用品或工艺品,古蜀人很有心得。 在三星堆和金沙都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器,被认为商代金器的代表。

金沙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古蜀人金矿开采可能的路线图




4


古藉中的地质


在我国,“地质”一词最早见于三国时魏国王弼的《周易注·坤》,但当时属于哲学概念。

中国早期地学典籍记载了许多岩石和矿物知识。《山海经》将矿物分为金、玉、石、土4类。《禹贡》记述了多种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管子·地数》篇中的“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论述了金属矿产的共生关系。

唐代颜真卿,宋代沈括都把山崖中的螺蚌壳视为沧海桑田变化的见证。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蛇蜃”、“石笋”、“螺蚌壳”等动、植物化石作了较为正确的解释。宋代朱熹明确指出,岩石“即旧日之土”,化石螺蚌壳“即水中之物”,他认为由于地壳变动“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对地层和化石形成给予了科学的解释。

《山海经》从某个角度也是一本地质典籍




5


李冰,盐业开发的先驱


人们似乎只知道的李冰治水之功,却往往忽略了他的另一个巨大贡献——穿广都盐井。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李冰在治水过程中偶然发现盐泉,但采用开凿水井的办法,开凿了我国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

古代凿井图(汉砖)




6


临邛火井——世界第一口天然气井


西汉时期的临邛火井是在盐井的开凿过程中无意间发现和诞生的。它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开凿的天然气井之一,而且是人类第一次将天然气用于煮盐。李约瑟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也指出,中国汉代的“四川,已经利用从钻孔中冒出的天然气来蒸发抽出来的或从别处流来的咸水。”

《天工开物》中的四川井盐生产图,天然气用于煮盐已经广泛使用




7


徐霞客,最早的岩溶“专家”


古代的图经志籍,大多牵强附会,道听途说,缺乏实地勘测的依据。在中国首开实地考察先河的是明代的徐霞客。他十分重视山脉、江河源流、岩溶地貌、地下热能的考察研究。他的最大的成就是对喀斯特地貌的描述和研究,详细考察了中国西南广大岩溶地区的100多个岩溶洞穴,并对钟乳石、石笋等成因做了较为科学的解释

徐霞客对喀斯特地貌的描述和研究,要比欧洲人早二三百年。

徐霞客旅行线路图




第2 篇

文明曙光:地学传入中国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至19世纪中叶,便建立并完善了近代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完成了学科体制化建设,比中国至少早一个世纪。从16世纪后半叶的“西学东渐”,西方近代地学传入中国进行第一次启蒙。


1


利玛窦,中国第一张世界地图的作者


明万历十年(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利玛窦来中国传教。他在传播福音、发展教徒的同时,也传播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584年,他在肇庆绘制第一张中文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图》,随后的二十几年间,他又先后绘制出《山海舆地全图》和《坤舆万国全图》等8种中文世界地图,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新地球观”。

利玛窦1584年绘制的第一张中文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图》




2


国人第一次认识世界


1623年,传教士艾儒略编译最早了的中文版世界地理专著《职方外纪》、中国人第一次了解世界分为亚细亚(亚洲)、欧罗巴(欧洲)、利未亚(非洲)、亚墨利亚(美洲)、墨瓦拉尼亚(大洋洲)五洲,北舆(北极)、南舆(南极)两极和大西洋、大东洋(太平洋)、小西洋(印度洋)和冰海(北冰洋)四洋。

艾儒略绘制的《万国全图》




第3 篇

近代地质:西学东渐


然而,乾隆死后,清政府颁布禁教令,驱逐教士,关闭了西学进入中国传播的大门。现代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的。1840年以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西方国家开始派人调查中国地质矿产。同时,当时有识之士开始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翻译地学书籍。


1


"地质"首现


1853~1854年墨海书馆印制慕维廉编译的第一部中文版西方地理学百科全书《地理全志》,书中首次使用中文“地质”一词。《地理全志》首卷“地质论”中,讲述了矿物、岩石、地层、古生物以及矿产等,特别是地层讲述最为详细,结合不同时代地层勾画了地球演变轮廓,还附有一张地层柱状图和地质年代表。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通过读物直接阅读到“地质”的概念。

《地理全志》中首次出现“地质”一词



2


地质书籍成畅销书


自洋务运动起,中国人自己开始创办译书机构,翻译、编辑出版西方地学书籍或教科书。1872-1873年,玛高温口译,华蘅芳笔述,译印了美国矿物学家丹那的矿物学经典著作《金石识别》,首次把西方矿物晶体理论与测试方法介绍到中国。紧接着,他们又根据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的世界名著《地质学纲要》翻译出版了《地学浅释》,最早把地质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全面系统地引进中国。《地学浅释》和《金石识别》是当时青年人的必读之书,国内开设的矿务等专业的新式学堂都用这两本书作教材,在我国近代地质发展史上产生了广博而深远的影响。

华蘅芳与玛高温翻译的《地学浅释》内文




留美幼童


1872~1875年,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清廷派遣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是中国历史首次公派留学,其中15人主攻矿务。回国后他们从事矿冶工作,9人成为中国第一批地质矿冶工程师,其中邝荣光最具代表性。

1872年到1875年,10-16岁120名幼童分四批到达美国,部分幼童出发前留影




1936年留美幼童最后一次聚会合影




第4篇

三个老外在中国的地质事业


鸦片战争后,国门打开,各国地质学家蜂拥而至,其中以德国人李希霍芬、美国人庞培莱和俄国人奥勃鲁契夫三人的影响最大。


1


庞培莱


庞培莱是鸦片战争后到民国成立前最早来华野外调查的外国地质学家。1863~1865年,他4次进入中国考察,1866年,出版《1862—1865年在中国、蒙古和日本的地质研究》,论述了中国的地质构造


2


奥勃鲁契夫


奥勃鲁契夫于1892年至1909年曾几度率队来华考察,足迹遍及西北、东北和华北,命名了6条新山脉。鉴于其对中国地质学所做出的突出贡献,1924年,奥勃鲁契夫被中国地质学会选为名誉会员。而且他还是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地心世界猎奇记》就是他的得意之作。

奥勃鲁契夫与他的著作




3


李希霍芬


德国人李希霍芬是调查研究中国地质的外国地质学家,对中国近代地质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68~1872年之间,他考察了我国18个行省中的13个省区,其“踏查之普遍,著述之精深博大”,远非清人所及。回德后,相继出版了5卷里程碑式的宏著巨作《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附地图集两卷),成为中国地质学、地理学的奠基。就连翁文灏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地质学之巩固基础,实由德人李希霍芬氏奠之。”

李希霍芬还是丝绸之路的最早提出者。

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李希霍芬




第5篇

大师时代:地质学兴起

西学的大量输入唤醒了中国的开明士大夫,他们逐步认识到地质科学在实业兴国、抵御外辱、富国强民中的作用,开始主动收辑、翻译外文资料,从而开启了我国地质学研究的大幕。


1


邝荣光,留美幼童的地质大师


邝荣光是第一批留美幼童。在美国中学毕业后进入拉法叶学院学习地矿。1881年尚未毕业即被召回国,派往唐山开平煤矿。曾任直隶省矿政调查局总勘矿师等职。1910年,他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在《地学杂志》(中国地学第一个学术刊物)创刊号上发表了我国第一幅区域地质图《直隶地质图》。后来,他又发表了《直隶矿产图》和《直隶石层古迹(化石)图》。前者是我国最早的分省矿产图;后者是中国人编制的第一幅古生物图版,成为是中国地质古生物学的重要发端。

邝荣光编制的《直隶矿产图》是我国最早的分省矿产图


2


鲁迅,真正的跨界大王


很多人知道鲁迅学医,但很少有人知道鲁迅的第一专业是采矿。

1899年,17岁的鲁迅由南京水师学堂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习开矿。1902年矿路学堂毕业后,方才赴日本留学。鲁迅发现的第一篇作品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地质论文。1903年,他编写的《中国地质略论》刊于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1906年,他与顾琅合编《中国矿产志》在上海出版。直到1911年,他才发表个人第一篇小说《怀旧》。

鲁迅的《中国地质略论》和《中国矿产志》虽不能算严格意义的地质研究成果,但却是中国人所写的第一篇地质文章。也是国内最早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论述我国地质矿产的著作。

1903年,鲁迅编写的《中国地质略论》在《浙江潮》月刊发表。这是中国人所写的第一篇地质文章

鲁迅与顾琅合编的《中国矿产志》,1906年出版




3


张相文,中国地学会与《地学杂志》


1909年9月,张相文等在天津组织发起创办中国最早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1912年迁北京),张相文当选为会长。邝荣光、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白眉初、谢家荣、袁复礼、王恒升、李春昱、谭锡畴、竺可桢、徐炳昶等地质、地理学家以及章太炎、蔡元培、张謇等一批非地学领域的科学家和社会名流,甚至部分在华的外籍地质学家纷纷加入。

次年,张相文等组织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地学刊物——《地学杂志》。至1937年停刊时,《地学杂志》共出版181期,刊登文章1520余篇,各种地质图、矿产图、地形图等140余幅。

中国地学会和《地学杂志》对中国近代地理地质学的传播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地质学先驱,中国地学会、《地学杂志》的创立者张相文






第6 篇

黄金时代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为实业救国,在实业部设置了地质科,由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的章鸿钊主持日常工作。1913年改为中央地质调查所。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从事地质科研与教育的机构。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中国有了自己的地质专业队伍,从而结束了外国人一统中国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局面。


1


一代宗师


进入20世纪之后,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地质学家。1911年,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丁文江,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动物学、地质学双学士学位后回国。同年夏天,另一位中国地质学创始人章鸿钊由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毕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归国。1913年初,我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翁文灏由比利时鲁汶大学毕业回国。3人的归来使得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地质学家。

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和后来回国的李四光被称为我国地质学的四大奠基者。

地质调查所旧址前的,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塑像自左到右为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




丁文江

(1887年4月13日—1936年1月5日)


字在君,江苏泰兴人,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独立评论》的创办人之一。





章鸿钊

(1877—1951年)

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地质科学史专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


章鸿钊《石雅》手稿

翁文灏

(1889—1971)

字咏霓,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人,曾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中国早期的最著名地质学家。


2


光荣与梦想:地调所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为实业救国,在实业部矿务司辖设地质科,章鸿钊任首任科长,这是“地质”一词在中国官文中首次出现。

1912年4月,临时政府迁北京,实业部分农林、工商两部,地质科划归工商部,章鸿钊充任农林部,丁文江应邀从南洋中学来京,接任地质科长。

1913年9月4日,地质调查所(以下简称地调所)、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所)在北京粉子胡同3号同时正式成立,丁文江被任命为地调所所长兼地质所所长。

1913年10月1日,地质所开学,计30人入学。3年后,叶良辅、谢家荣、谭锡畴、赵汝钧等18位考核成绩合格者获毕业证书,他们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学家,俗称中国地质的“十八罗汉”。

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教员与毕业生留影,前自左到右为翁文灏、章鸿钊、丁文江



1916年2月地调所迁至北平丰盛胡同3号,改为地质调查局,10月复改为地调所。

1921年搬至北平西四兵马司胡同9号(现兵马司胡同15号)

1935年,地调所从北平的丰盛胡同迁到南京,部分留下来的人员成立了北平分所。

抗战全面爆发后,地调所随政府迁至四川北碚,为与省地调所相区别,1941年正式定名中央地质调查所。30年代起,历任所长有翁文灏、黄汲清、尹赞勋和李春昱等。抗战胜利后,地调所又迁回南京。至1949年,地调所与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于1936年)等成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单位。

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旧址




第7 篇

光荣与沉浮


建国之后,1950年8月成立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1952年成立的地质部,李四光任部长,统一安排并组织实施全国地质工作,从此开始了新中国的地质事业。几乎全国的地质学家都参加到野外勘探考察工作当中。


1


哈“苏”时期


建国之初,由于我国地质人才的短缺,学习苏联的先进技术,成为在短期内发展中国地质事业的有效途径。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结,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开始了亲密合作和交流。

那个时期,大量苏联专家来到中国,地质学理论及所有规程规范几乎按照苏联的模式。

苏联专家在新疆可可托海




2


首任地质部长:李四光

(1889.10.26-1971.4.29)


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

1920年,李四光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聘书回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授、系主任;1928年以后,长期担任民国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50年,秘密回国后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员会主任;1952-197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

1952年,周恩来接见首任地质部长李四光





3


沉与浮,68年变迁


我国地质学曾在建国初期因国家对能源与矿产资源的迫切需要而备受重视,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油田勘探、地质找矿等领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此造就了曾达到百万规模的中国地质学工作队伍。

地质学在建国初期曾经拥有极高的地位,油画内容为毛泽东、周恩来与李四光探讨地质矿产问题


但随着国家的战略调整,我国的地质行业出现了波动与起伏,这些都反映于国家地质行业管理机构的废立变迁。



1950年

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成立

1952年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成立

1954年

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

1970年

撤销地质部,改设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总局

1979年

国家地质总局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

1982年

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1998年

撤销地质矿产部,将其职能并入新组建的国土资源部

2018年

撤销国土资源部,组建自然资源部,陆昊成为首任部长

……

结语篇

经过近70的发展,地质行业经历了盛极而衰、死地重生的艰难历程。如今,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传统地质似乎日渐式微。但正如1950年(中央)地质调查所正式谢幕一样,它并不代表着地质退出中国舞台,这也许是一次继往开来的浴火重生。

在国土资源部退出历史舞台之际,谨以此文缅怀那些为地质事业呕心沥血,建立丰功伟绩的先人们!并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END-

要参考文献

国连杰,叶大年《中国地质学的产生与发展》


侠客地理出品


返回列表
留言咨询